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Trends in School Leadership讀後心得

近年來,由於科技的進步及社會的變遷,使學校經營的方式與以往有所不同,而校長也需要扮演越來越多的角色,領導學校的工作也越來越多元,例如要建立遠景,與家長與社區建立合作關係,甚至也要與社會與文化建立連結。
那到底要以什麼指標來作為校長評鑑的規準呢,舉例來說,美國有ISLLC這樣的認證制度,而其評斷的標準主要是依學生的學習表現。
雖然也有學者提出這種校長認證制度的缺點,如使領導的獨特性消失,但筆者認為這樣的認證制度可作為初步品質的保證,或許可供國內校長培育制度作為參考。

12 則留言:

belleza 提到...

目前我國校長尚未建立評鑑制度,亦有許多學者提倡品質認可制,使學校經營能達到一定的標準,並促以學校人員專業發展與革新的動力。未來我國應會有校長評鑑制度之發展,也是學者和政府單位應加深思其內涵,在引用國外制度同時亦須考量我國之文化與背景。

提到...

評鑑的本質在於檢視過程與效益,能夠確保領導的品質與成長,因而評鑑制度的建立確實有其必要性。在發展制度的初期,除了援引他國之良善的制度之外,更應通盤性的了解他國之文化、制度等背景,並與國內現況進行比較,才能「量身訂做」一套合宜且完善的制度,發揮「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之實益。

Lucifer7788 提到...

樓上所言,完全切合我現在想法
在沿用外國制度的同時
考量各自文化的獨特性
cultural distinction
也是相當重要

陳木金教授部落格 提到...

教育領導者的培訓,建立一個培訓機構是相當重要,ISSLC 或英國的NCSL都是這種重要的機制!

Fashion Girl ── 孟慧 提到...

教育領導者除了本身專業的培訓外,其實亦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不管是教學、課程的培訓,必須以「多元領導」的角度來看,適時善用不同專長,提升學校績效!

TONY 提到...

我國校長評鑑制度尚未健全,目前只有學校評鑑來衡量各校的教學、產出。或許加上學校評鑑等制度,能更落實一些基礎的衡量標準。

啟航 提到...

目前校長的評鑑制度尚未建立完全,所以除了多多參考國外的制度外,還須考量本土化的因素,才能因地適宜。

Melody 提到...

在原文中提及評鑑校長領導效能的機制主要以學生成就為評斷標準,但是單視學生成就未必能完全反映校長的辦學績效,於校長評鑑其實應融入更多評鑑構面,美國於校長評鑑制度設計上由中央建立一套標準,即ISSLC的校長領導標準,州政府再根據此套標準發展出州內的校長評鑑指標,參考國外制度設計,我國亦應由中央統籌訂定校長領導標準以作為評鑑設計之指標依據。

showx2 提到...

我也覺得評鑑機制應該要依國內環境及教育生態融入更多合宜的評鑑構面,但完善的制度、合適的評鑑標準與配套措施則需更長程地考量,不可草率或只為了評鑑而評鑑,也不該因不完善的制度錯置與浪費資源才是。

funnyching 提到...

評鑑制度或許是目前檢核校長治學領導的機制,然其仍有許多需要評估之處,以及更加完善的配套措施。或從更多方面去評量。

Unknown 提到...

認證是確保基本品質,但很多事不是認證後就一定有好的表現,經驗成長才是關鍵。

Iris May 提到...

優秀的校長與其人格特質息息相關, 要建立合理的遴選指標的確需要多方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