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校長尚未建立評鑑制度,亦有許多學者提倡品質認可制,使學校經營能達到一定的標準,並促以學校人員專業發展與革新的動力。未來我國應會有校長評鑑制度之發展,也是學者和政府單位應加深思其內涵,在引用國外制度同時亦須考量我國之文化與背景。
評鑑的本質在於檢視過程與效益,能夠確保領導的品質與成長,因而評鑑制度的建立確實有其必要性。在發展制度的初期,除了援引他國之良善的制度之外,更應通盤性的了解他國之文化、制度等背景,並與國內現況進行比較,才能「量身訂做」一套合宜且完善的制度,發揮「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之實益。
樓上所言,完全切合我現在想法在沿用外國制度的同時考量各自文化的獨特性cultural distinction也是相當重要
教育領導者的培訓,建立一個培訓機構是相當重要,ISSLC 或英國的NCSL都是這種重要的機制!
教育領導者除了本身專業的培訓外,其實亦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不管是教學、課程的培訓,必須以「多元領導」的角度來看,適時善用不同專長,提升學校績效!
我國校長評鑑制度尚未健全,目前只有學校評鑑來衡量各校的教學、產出。或許加上學校評鑑等制度,能更落實一些基礎的衡量標準。
目前校長的評鑑制度尚未建立完全,所以除了多多參考國外的制度外,還須考量本土化的因素,才能因地適宜。
在原文中提及評鑑校長領導效能的機制主要以學生成就為評斷標準,但是單視學生成就未必能完全反映校長的辦學績效,於校長評鑑其實應融入更多評鑑構面,美國於校長評鑑制度設計上由中央建立一套標準,即ISSLC的校長領導標準,州政府再根據此套標準發展出州內的校長評鑑指標,參考國外制度設計,我國亦應由中央統籌訂定校長領導標準以作為評鑑設計之指標依據。
我也覺得評鑑機制應該要依國內環境及教育生態融入更多合宜的評鑑構面,但完善的制度、合適的評鑑標準與配套措施則需更長程地考量,不可草率或只為了評鑑而評鑑,也不該因不完善的制度錯置與浪費資源才是。
評鑑制度或許是目前檢核校長治學領導的機制,然其仍有許多需要評估之處,以及更加完善的配套措施。或從更多方面去評量。
認證是確保基本品質,但很多事不是認證後就一定有好的表現,經驗成長才是關鍵。
優秀的校長與其人格特質息息相關, 要建立合理的遴選指標的確需要多方考量.
張貼留言
12 則留言:
目前我國校長尚未建立評鑑制度,亦有許多學者提倡品質認可制,使學校經營能達到一定的標準,並促以學校人員專業發展與革新的動力。未來我國應會有校長評鑑制度之發展,也是學者和政府單位應加深思其內涵,在引用國外制度同時亦須考量我國之文化與背景。
評鑑的本質在於檢視過程與效益,能夠確保領導的品質與成長,因而評鑑制度的建立確實有其必要性。在發展制度的初期,除了援引他國之良善的制度之外,更應通盤性的了解他國之文化、制度等背景,並與國內現況進行比較,才能「量身訂做」一套合宜且完善的制度,發揮「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之實益。
樓上所言,完全切合我現在想法
在沿用外國制度的同時
考量各自文化的獨特性
cultural distinction
也是相當重要
教育領導者的培訓,建立一個培訓機構是相當重要,ISSLC 或英國的NCSL都是這種重要的機制!
教育領導者除了本身專業的培訓外,其實亦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不管是教學、課程的培訓,必須以「多元領導」的角度來看,適時善用不同專長,提升學校績效!
我國校長評鑑制度尚未健全,目前只有學校評鑑來衡量各校的教學、產出。或許加上學校評鑑等制度,能更落實一些基礎的衡量標準。
目前校長的評鑑制度尚未建立完全,所以除了多多參考國外的制度外,還須考量本土化的因素,才能因地適宜。
在原文中提及評鑑校長領導效能的機制主要以學生成就為評斷標準,但是單視學生成就未必能完全反映校長的辦學績效,於校長評鑑其實應融入更多評鑑構面,美國於校長評鑑制度設計上由中央建立一套標準,即ISSLC的校長領導標準,州政府再根據此套標準發展出州內的校長評鑑指標,參考國外制度設計,我國亦應由中央統籌訂定校長領導標準以作為評鑑設計之指標依據。
我也覺得評鑑機制應該要依國內環境及教育生態融入更多合宜的評鑑構面,但完善的制度、合適的評鑑標準與配套措施則需更長程地考量,不可草率或只為了評鑑而評鑑,也不該因不完善的制度錯置與浪費資源才是。
評鑑制度或許是目前檢核校長治學領導的機制,然其仍有許多需要評估之處,以及更加完善的配套措施。或從更多方面去評量。
認證是確保基本品質,但很多事不是認證後就一定有好的表現,經驗成長才是關鍵。
優秀的校長與其人格特質息息相關, 要建立合理的遴選指標的確需要多方考量.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