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組織與一般企業組織間,有很大的差別,尤其是國民中小學,是屬於養護型組織,因此企業管理的概念,如公共關係的經營,似乎就不屬於學校行政的工作範圍,然而,由於少子化的衝擊,以及教育鬆綁理念興起,使校本經營的概念蔚為風潮,並帶動社區及相關團體對學校經營的影響力日趨增加,學校行政領導者紛紛對公共關係經營投入關心。
然而,如果學校要進行公共關係的工作,勢必要先了解何謂學校公關,要如何進行,當前許多學校行政者其實對公關有一些錯誤的迷思,而本篇文章首先針對學校公關下定義,接下來提出當前學校公關所面臨的迷思,最後提出進行學校公關時的建議。
而筆者認為本篇文章最大的啟發有兩點,首先,所謂公共關係,其實又分為外部公關及內部公關,一般在討論公關時,內部公關往往會被忽略,在領導一個組織時,勢必要「安內攘外」,其實,所謂的內部公關,筆者認為是讓學校的每一位成員能建立共同的願景,了解學校行政的工作方向及目標,讓教師與行政之間能互相配合、支援,就是最大的內部公關效益,而有了這樣的基礎之後,其實學校的每一位成員自然都可以去推動外部公關,因此筆者以為,公關工作的基礎是在內部公關。第二,承上所述,一般總認為推動學校公關的工作是要成立專責組織才行,但文中提到其實就目前的法規及經費的條件下,成立專責組織是很難實踐的,較好的方式應是設置專人負責學校公關工作,並適當提供進修機會,而這也打破傳統的觀念。
總之,學校公關的工作若要有效推行,並不是只靠校長一人或行政人員就可達成,而是要靠學校每位成員、每位教師的努力才有可能達成,因此,未來在教師進修或師資培育的課程,也應教導每位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正確的學校公關觀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